自大唐开国以来,父子间的权力斗争便成了难以避免的宿命。从唐高祖李渊与其子李世民,到唐太宗李世民与李承乾,再到唐中宗李显与李重俊,父杀子、子囚父的情节屡屡上演。这些历史剧目一再上演,而到了天宝十四年,唐玄宗也无法逃避这股血腥的旋涡。
天宝十四年,潼关战败的消息传到长安,年迈的唐玄宗感到局势危急,决意带着嫔妃、太子和其他亲王,悄悄离开了大唐的都城,选择前往蜀地,去寻求一个远离战火、可以醉生梦死的安宁之地。然而,当他们行至马嵬驿时,禁军将士因为长时间随行疲惫,生存条件艰难,心中的怨气爆发,愤怒地将宰相杨国忠和御史大夫崔方进斩杀,血腥的屠杀开始蔓延,直到杨玉环的香消玉殒,这一切才宣告结束。
在《血腥的盛唐》中,王觉仁详细分析了马嵬之变的前因后果,并指出,太子李亨并非此次变动的幕后主使。马嵬之变的爆发,其实源于禁军在逃亡途中生活困顿、无法保证基本生存,导致他们的不满。禁军统领陈玄礼,恰好选择了杨国忠作为发泄对象,才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。陈玄礼虽然曾通知李亨,但李亨的沉默态度,使得他在这场变动中无声地支持了禁军,毕竟杨国忠等人的死,最直接的受益者便是太子李亨。
展开剩余76%第二天,唐玄宗和他的队伍被百姓拦在了通往蜀地的路上。此时的唐玄宗满脸羞愧,只能将李亨留下,劝慰百姓。没想到,李亨趁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谋略。在李辅国和李倓等人的支持下,李亨最终决定与唐玄宗分道扬镳。李亨在这一时刻,自编自导了一出“父老遮留”的戏。已经46岁的李亨,十八年的太子生涯让他早已对皇位垂涎欲滴。如果他跟随唐玄宗入蜀,那么他将与皇位无缘。而且,蜀地是杨国忠的地盘,李亨显然不想冒险陪伴父亲去赴死。如果皇帝和太子一同进入蜀地,那将切断中原与李氏王朝的联系,甚至可能导致前线的士兵倒戈相向,加入叛乱,协助安禄山。
因此,李亨选择了符合民意的北上灵武,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,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聚拢民心,重新恢复大唐的江山。唐玄宗得知李亨不愿同行的消息时,或许早有预感,只是苦笑摇头,喃喃自语:“天意啊。”
到达灵武后,李亨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,而这距离他刚刚推掉唐玄宗让贤的提议还不到一个月。此时的唐玄宗仍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从皇帝的位置上推翻,他依旧指挥着前线的平叛战争,甚至将已经继位的唐肃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。
这个尴尬局面持续了一个多月,直到唐肃宗的使者匆匆赶到成都,唐玄宗才终于得知一切。尽管他震惊不已,却并未流露出一丝不悦,他迅速适应了从皇帝到太上皇的转变,并对灵武使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安慰道:“我的儿子顺应天命民心,何必忧虑。”
唐肃宗的继位确实符合天意与民心,尤其是在战乱中的李唐,年迈的唐玄宗已无法与年轻的唐肃宗相提并论。如果要赢得这场战争,唐玄宗只能将对李亨的怨恨埋藏心底,压抑自己的不满,以大局为重。长安收复后,在李泌的建议下,李亨决定迎接父亲唐玄宗回到大唐的故都。当唐玄宗一行抵达咸阳时,唐肃宗特意换下了黄袍,穿上了普通的紫袍,且在路上特意避让天子驰道。甚至在唐玄宗面前提到,是否考虑退位,回到东宫太子的位子。
这一系列的举动,都是唐肃宗在表现自己的谦逊与谨慎。毕竟,越是渴望皇位,越不能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太过明显。而唐玄宗,一生游走于政治权谋之中,早已洞察唐肃宗的意图。归来后,唐玄宗配合着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的戏,完美地展现了父子之间的和谐美满。
回到长安后,唐玄宗住进了兴庆宫,因为这个地方不在皇宫内,他可以自由接待各方官员,享受百姓的山呼万岁。然而,这也引起了唐肃宗的警觉。宦官李辅国抓住机会,给唐玄宗加上了“随时可能复辟”的名号,这无疑激发了唐肃宗的杀意。他开始默许李辅国的行为,将唐玄宗的命运交给了李辅国。
李辅国最终将唐玄宗喜爱的马匹夺走,将唐玄宗强行软禁在太极殿。唐玄宗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被贬,陈玄礼被外放,甚至连玉真公主也被赶回了玉真观。76岁的唐玄宗,虽然身体已然衰老,却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尊严和自由。唐肃宗在剥夺他最后的自由时,也摧毁了他活下去的希望。
唐玄宗开始辟谷,绝食以求死亡。这并非是为了求生,而是为了尽快解脱。他在李辅国的手中慢慢死去,最终在绝望中离世。五天后,唐肃宗也在李辅国的阴谋下惊恐而亡。
王觉仁在《血腥的盛唐》中曾用八个字来形容唐玄宗的一生: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他指出,唐玄宗晚年的腐化和堕落,正是因为权力过于集中,缺乏外部约束,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。如果唐玄宗像李世民那样英年早逝,那么他的历史形象将永远停留在开元盛世的辉煌之中,而他的长寿,却并非幸运,而是一种不幸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