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升学考试的命题趋势整体呈现出核心素养导向、情境化与应用性增强等特点,1、核心素养导向凸显: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,2、情境化与应用性增强:试题常以真实的生活情境、社会热点、科技发展等为背景,将知识点融入具体情境中进行考查。3、开放性与探究性试题增多: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,答案可能不唯一,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。
“孩子刷了几千道题,模拟考成绩却越来越波动”“明明课本知识点都背熟了,遇到陌生情境题还是无从下手”,每年中考结束后,类似的困惑总会在家长群体中蔓延。2025 年多地中考落幕,北京的恒温风速仪试题、重庆的新能源汽车考题、江苏的生活情境文本,共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命题新图景 —— 曾经依靠 “题海战术” 就能胜出的时代正在远去,一场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评价变革已全面到来。
展开剩余87%这场变革的本质,是中考试题从 “知识筛选” 到 “能力选拔” 的深刻转型。新华网对 2025 年多地中考的调研显示,无论是理科的实验探究还是文科的综合表达,试题都在刻意弱化机械记忆的考查,转而聚焦学生的思维品质、实践能力与价值认同。天津市更是在道德与法治、历史科目中打破 “开卷即抄书” 的传统,通过开放性设问引导学生展现真实思维过程,这一变化直接宣告: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考试要求。
核心素养的考查绝非抽象概念的堆砌,而是渗透在每道试题的情境与设问中。不同学科虽有侧重,但都遵循着 “知识 + 能力 + 价值观” 的综合评价逻辑。语文科目强调 “语言建构与运用” 和 “思维发展与提升”,2025 年多地试卷选用的阅读材料既有垃圾分类、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热点,也有《天工开物》等典籍节选,既考查信息提取能力,又引导审美鉴赏与文化认同。数学则聚焦 “逻辑推理” 与 “数学建模”,重庆中考数学卷中,新能源汽车抗撞能力分析题要求学生将力学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,《哪吒 2》观影情况统计题则考查数据分析与概率计算,这些题目都需要学生跳出公式记忆,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。
理科科目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更具实践性。物理学科重点测评模型应用、信息获取与实验探究能力,2025 年北京中考物理以恒温风速仪为载体,通过文字、图形、图表多重信息呈现温度与电阻的关系,要求学生厘清物理量之间的关联并进行综合分析,充分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的考查。化学则通过提升实验题分值强化探究能力测评,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师宁晓强指出,2025 年重庆化学试卷的实验题不仅考查操作步骤,更注重实验设计、现象分析与误差评估,引导学生完整还原实验过程,培养科学探究精神。而 2024 年某省化学试卷以航天日为背景设计的空间站种菜、太空燃烧实验试题,更是将知识考查与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深度融合,实现了学科育人的目标。
情境化成为连接知识与素养的核心纽带,也是近年中考命题最鲜明的特征。试题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考查,而是将知识嵌入真实的生活场景、社会热点与科技发展之中,考查学生 “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” 的能力。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叶兵观察到,2025 年江苏 13 个设区市的语文试卷均通过优质语料和多样化情境引导学生成长,物理试卷则以创新情境考查复杂问题解决能力。北京中考数学的企业销售方案优化题,让学生站在管理者视角分析利润与销量的关系,这种贴近生产实践的情境设计,要求学生具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学科问题的能力。
生活类情境最能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。天津中考数学选用某校学生志愿服务时间数据考查数据分析能力,用 “能工巧匠” 成语考查轴对称图形概念,这些素材都源自学生熟悉的校园与生活场景。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笔山中学副校长罗伦鹤对此深有感触,他发现 2025 年当地中考试题中,生活常识与学科知识的结合越来越紧密,比如结合垃圾分类考查物质分类知识,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好书,还要 “读懂生活”。而 2023 年某省物理试卷中 “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时间计算” 题,更是将电功与电功率知识融入当下热门的新能源话题,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的现实价值。
社会热点与科技前沿的融入,则让中考试题充满时代气息。2025 年化学试题中,盐湖卤水提取镁锂的工艺流程题紧扣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需求,氢能源利用试题呼应 “双碳” 目标,这些素材既考查元素富集、结晶方法等核心知识,又引导学生关注能源与环境问题。常州市 2024 年道德与法治综合探究题以 “万亿之城建设” 为主题,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、民生建设等情境链,考查学生对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理解,这种命题设计让试题成为观察社会的窗口。而航天日、防灾减灾日等主题试题的出现,更是让考试评价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。
开放性与探究性试题的增多,正在打破 “唯一答案” 的思维定式,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展示空间。这类试题不追求标准答案,更注重考查思维的逻辑性与创新性,成为区分不同素养水平学生的关键。语文作文题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,“陪伴”“成长中的选择” 等主题允许学生从亲情、友情、书籍等多个角度切入,文体也可自由选择。数学学科中,“设计测量教学楼高度的方法” 这类试题,既可以用相似三角形原理,也可以用三角函数或影子测量法,只要方法科学合理即可得分。
综合探究题作为考查高阶思维的重要载体,呈现出结构化命题的特点。常州市 2024 年道德与法治综合探究题围绕 “万亿之城” 主题,设计 “促发展”“再出发”“学子行动” 三个递进式任务,分别对应阐释论证、辨析判断、探究建构等能力考查,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命题结构。2025 年北京物理试卷中,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效果的探究题,通过递进式设问引导学生从数据读取到效果分析再到方案优化,完整考查了科学探究的全流程。化学学科的再生纸制作跨学科实践题,更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层面,考查学生猜想假设、实验设计、误差分析等综合能力,思维含量极高。
跨学科融合成为拓展考查维度的新路径,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知识壁垒。命题者通过挖掘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,设计综合性任务,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。语文与历史的融合最为常见,以 “丝绸之路” 文献为阅读材料的试题,既考查文言文理解能力,又要求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。数学与物理的跨界则体现在模型共建上,抛体运动问题既需要物理中的运动规律分析,又依赖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最值求解。英语试卷中 “世界遗产介绍” 类试题,将语言表达与地理常识、文化知识相结合,全面考查综合素养。
河北省 2025 年中考试题则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深度,某道试题以 “生态农场建设” 为情境,要求学生运用生物的生态系统知识、化学的肥料配比原理、数学的产量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,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,而是形成了有机的问题解决体系。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教学处主任许瑞霞指出,这类试题的增多,要求教学必须打破学科界限,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,培养综合思维能力。
在变革的命题趋势下,基础能力的考查并未弱化,而是与综合素养形成有机互补。各地中考试卷中,基础题仍占相当比例,主要考查核心概念、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,确保评价的基础性。天津市耀华中学高级教师阎冬雪分析,2025 年天津中考数学试卷中,基础题占比超过 60%,涵盖了数与代数、图形与几何等核心模块的基本知识点。化学试卷中的物质分类、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题,语文中的字音字形、病句修改等试题,都是对学科基础的直接考查。
基础与综合的结合,体现在试题的梯度设计上。多数试题遵循 “基础 — 综合 — 拓展” 的递进逻辑,基础知识点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支撑。2025 年重庆数学试卷中,新能源汽车抗撞能力分析题,既考查了圆的基本性质等基础知识点,又要求运用函数知识进行数据建模与分析。物理中的恒温风速仪试题,基础部分考查电阻与温度的关系,综合部分则要求结合电路知识分析风速变化的影响。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基础薄弱学生的得分空间,又能区分出能力突出的学生。
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的融入,让中考试题更具育人温度,成为落实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载体。多地试题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素材,将地方历史、风土人情与学科知识相结合,引导学生关注本土、热爱家乡。2024 年化学试卷中,《梦溪笔谈》《天工开物》等典籍中的化学知识试题,考查可燃物性质、金属冶炼等内容的同时,让学生感受传统科技的智慧。某省历史试题以本地非遗技艺为背景,考查手工业发展历史,既贴近学生生活,又强化了文化认同。
常州市的 “万亿之城” 主题试题、重庆的垃圾分类情境题,都体现了对地方发展的关注,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发展的关系。贵州省的中考试题则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,在语文阅读材料中选用民族民间故事,在道德与法治试题中考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本地的实践,这些设计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,增强文化自豪感。
面对这样的命题变革,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 “应试刷题” 转向 “素养培育”,才能真正适应中考新要求。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叶兵建议,初中阶段的学习应重视核心知识的融会贯通,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,而不是追求题海战术。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陈曦则强调,学生要主动在生活中学习,将课堂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,比如通过分析家庭用电数据理解电学原理,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掌握物质分类知识。
实践体验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。天津市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教研部副主任薛金生指出,学生应多参与项目式学习、探究性实验等活动,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。比如通过开展 “校园绿植养护” 项目,整合生物的植物生长知识、化学的肥料知识、数学的生长数据统计知识;通过 “家乡文化调研” 活动,提升语文的表达能力、历史的分析能力与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判断能力。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深化知识理解,更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型同样重要。面对情境化、开放性的命题趋势,教师需要改变碎片化知识灌输的模式,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,设计开放性问题,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。在物理教学中,可以结合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设备等生活物品设计探究课题;在语文教学中,可以围绕社会热点组织辩论活动,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。通过 “教 — 学 — 评” 的一致性改革,让课堂教学真正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。
中考命题的变革,本质上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体现。当试题不再追求 “偏题怪题”,而是聚焦生活实践与核心素养;当评价不再依赖 “机械记忆”,而是关注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,中考便真正成为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 “指挥棒”。对于学生而言,适应这种变革不仅是为了赢得一场考试,更是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—— 那些能让他们在复杂世界中解决问题、承担责任的核心素养。
未来的中考,将继续沿着 “素养立意、情境载体、能力导向” 的方向前行。机械刷题的收益会越来越低,而热爱生活、善于思考、勇于实践的学生会更具优势。这场变革告诉我们:教育的终极目标,从来不是培养只会解题的 “高手”,而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、创造未来的 “问题解决者” 与 “责任担当者”。这,正是中考命题变革背后最深刻的教育初心。
发布于:云南省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