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692年,唐朝宰相狄仁杰突然被诬告叛国,女皇武则天闻讯勃然大怒,立即派出以酷刑闻名的来俊臣负责审理此案。来俊臣自诩能够深刻揣摩武则天的心思,处理她交办的案件时,一直以严格、严酷的手段取悦她,以此期望升官发财。
狄仁杰知晓来俊臣善于利用武则天的专横无理,同时深知武则天重用酷吏,便非常警觉地作出了应对。唐朝的法律体制严谨、审判流程严密,但来俊臣为了逼迫嫌疑人认罪,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残忍的手段。审讯时,他首先往犯人鼻孔里灌入两瓶醋,让那股刺鼻的气味麻痹犯人的五感,再通过各种发明的刑具逼迫供词。
这些刑具的名字就足以让人背脊发凉——如“定百脉”、“喘不得”、“突地吼”、“死猪愁”等等。每当这些刑具出现在审讯室内,犯人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。尤其是在武则天治下,对于谋反之罪有明确规定,若嫌疑人在初次庭审时承认罪行,可以免去死罪。狄仁杰为了保命,果断在庭审时认罪:“大周革新,万象更新,唐室旧臣,甘受诛戮,反者非实。”
展开剩余77%这一番话让来俊臣愣住了,毕竟他没料到狄仁杰会如此痛快认罪。他强忍住内心的震惊,假装笑了笑,低声对狄仁杰说:“狄大人,你真是识时务,想活命,最好能将杨执柔牵扯进来,如何?”狄仁杰气愤地反驳道:“皇天后土,狄仁杰绝不做此恶事!”说完,便狠狠地撞向了柱子,血流满面,坚决拒绝屈服。
即便如此,狄仁杰的身份毕竟尊贵,再加上已经认罪,来俊臣也不敢过分逼迫,于是命人将他关入大牢。狄仁杰在牢中心生一计,悄悄地写下一封申诉书藏入棉衣中,借机让儿子狄光远将其递交给武则天。狄光远收到信后,急忙赶到皇宫,将书呈上给武则天,诉说父亲的冤屈。武则天震惊不已,召狄仁杰面见,并质问:“你为何承认叛国罪?”狄仁杰答道:“若不承认,我早已死于来俊臣的酷刑之下。”
武则天听后深感震动,终于相信狄仁杰冤屈无辜,便免去其死罪,尽管将其贬职至外地担任县令。此时的狄仁杰,无疑是幸运的,因为他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,才能在来俊臣的手下幸存。然而,同案的张虔勖、范云仙等人,未能如此幸运,他们坚持不认罪,被来俊臣用酷刑折磨致死。即便满朝文武愤怒不已,但当时来俊臣受武则天宠信,谁又敢得罪他?
在武则天治下,酷吏成了朝廷内外的恐怖存在。史书中记载,唐代有24名著名的酷吏,其中近一半活跃在武周时期。武则天为何如此青睐酷吏?这背后有深刻的社会背景。在武则天初任皇后时,她主张道德治国,未曾重用酷吏。但当她掌权后,内外流言四起,再加上多次叛乱,她才决定重用酷吏,以此打压政敌。
这一策略的成功,促使了如索元礼、周兴、万国俊等酷吏的崛起,政坛充满了恐怖的气氛。武则天借助酷吏打击反对者,巩固政权,这也为她改朝换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在酷吏的协助下,许多被认为是反对武则天的人,或其亲属,都被严刑逼供,最终以“招供”作为罪名,被铲除。
这些酷吏更是发明了种种令人发指的酷刑,有些刑罚甚至给它们起了如“凤皇晒翅”、“仙人献果”、“玉女登梯”等令人心惊的名字。这些酷刑的残忍程度可见一斑,而来俊臣的变态心理也得以暴露无遗。他最喜欢对女性犯人下手,尤其是“仙人献果”这种刑罚,更是让无数女性在折磨中痛苦哀嚎,生死边缘徘徊。
武则天重用酷吏无疑帮助她剿除政敌,但这些酷吏的所作所为最终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感。当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,甚至开始诬告太子、太平公主等人时,武则天终于意识到这些人已经不再有利用价值,反而是威胁到自己的统治。于是,她下令处死这些曾为她所用的酷吏,包括来俊臣、丘神绩、周兴等人。
来俊臣的下场非常凄惨,最终被公开处决,家产被没收,尸体被剁成肉块,百姓纷纷庆祝这一“正义之举”,更有民众感慨:“今天终于可以安稳睡觉了。”即便如此,来俊臣到死也没能意识到,自己不过是武则天手中的一枚棋子,从未真正获得过信任。
武则天的酷吏政策是她治国手段的一部分,但在最终清除这些酷吏后,她回归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。她重新提倡“宽刑治国”,并着力于改善民生、改革社会,力求挽回自己因酷刑政策所带来的恶名。这一转变得到了广泛的支持,也为后来的“开元盛世”奠定了基础。
这个历史事件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——权力不能滥用,酷刑只能带来短期的政权稳定,却无法赢得民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