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皖南的青山翠谷间,一座始建于北宋的徽派古村静卧千年。这里,白墙黛瓦的马头墙错落有致,雕梁画栋的徽州三雕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作为中国首个乡村世界文化遗产地,安徽省黟县西递村正以非遗文化为墨,在保护与传承中书写着乡风文明的崭新篇章。
楹联家训:镌刻在门楣上的道德密码
"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,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""快乐每从辛苦得,便宜多自吃亏来"——漫步西递村巷,254副古楹联如星辰散落,其中75副家训楹联更成为村民的"精神门楣"。村两委创新推行"一户一楹联"制度,将"忠孝勤俭"的古训化作日常行为准则:每户认领一副楹联张贴于家门,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与积分考核。年度积分达90分可获评"最美家庭",低于90分则扣发"门前三包费"。如今,楹联不再是墙上的装饰,而是村民心中的戒尺,更是游客眼中的文明风景线。
民俗新生:节庆民俗演化文明新风
省级非遗"抛绣球"变身集体婚礼:新人们身着传统服饰,在祠堂前宣读"婚事新办承诺书",以植树纪念替代高额彩礼,用集体宴席取代铺张排场。春节期间,打食桃、写春联、剪窗花等非遗元素融入"乡村春晚",游客与村民共舞鱼灯、同唱村歌,传统年俗在文明中焕发新生机。
如今,一条由100节板凳串联而成的"长龙"正在西递的青山黛瓦间蜿蜒游走。当百米长的龙身在夜幕中点亮200余盏红灯笼,当年轻志愿者的红马甲与古村马头墙交相辉映,这场持续六百年的非遗盛宴,正以青春之名书写着新时代的精神传奇。当众人齐心协力托举“板凳龙”穿行于西递的古巷,那些镌刻在门楣上的楹联家训,仿佛也在与龙灯的低吟共振,诉说着“作退一步想”的处世哲学,此刻板凳龙上闪耀的灯光便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。
制度创新:古训里长出的现代治理
红白理事会以"作退一步想"古训为魂,制定《红白事办理标准》:公车接亲遭禁,白事宴席限10桌,哀乐替代鞭炮,生态殡葬成共识。设立调解工作室,以"听、理、劝、借、退、和"六字口诀化解纠纷,487起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%。积分制管理将文明行为量化:参与非遗传承、志愿服务的村民可获额外加分,年度"红榜"家庭获评"最美村民""孝星","黄榜"家庭则扣发资源保护费。"西递大妈"志愿服务队与义务打更队成为流动的文明风景线——非遗传承人教游客刻徽雕,乡贤"五老"巡逻时高喊"防火防盗、文明守规",守护古村夜夜安宁无火灾。
今日西递,婚丧简办率达100%,封建迷信绝迹,村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。全国首个古村落保洁标准"七无四显一不超"获评"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",古村环境与乡风文明相得益彰。这里的实践证明:当非遗文化遇见现代治理,传统村落不仅能留住乡愁,更能焕发出时代新颜。
在西递,每一块砖雕都镌刻着家风,每一副楹联都传递着美德,每一场非遗活动都滋养着文明。这座千年古村以非遗为笔,以移风易俗为卷,绘就了一幅"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"的文明村镇生动图景,更为中国乡村治理提供了"文化为根、融合为径、制度为翼"的西递方案。(周雪芹)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